漫談 IgG4 食物過敏
在德國念營養學的時候,我才對過敏症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
當時我修習了一門類似膳食療養學的課程,在德國稱為「營養醫學」,在第一堂課上就學習了關於食物過敏的知識。在德國,食物過敏不僅指台灣常提到的IgE急性過敏,還包括其他許多種類型,如IgG、IgA、IgM等,還有很多種類的食物不耐受,例如除了乳糖不耐,還有組織胺不耐受和草酸鹽不耐受等。
我當時才意識到,營養學在食物過敏領域的探討範圍非常廣泛,不僅限於探討對花生、草莓等食物產生的急性過敏反應。
功能醫學如何評估食物過敏
今天我們將重點討論IgG食物過敏,因為目前在台灣有功能醫學檢測可以有數據來評估IgG過敏反應,其他免疫反應則還不一定有檢測方法。
IgG食物過敏的一大特點是,在吃到會有過敏反應的食物後,兩到三天才會引發症狀,而且症狀依人而異,可能包括皮膚、腸胃道和上呼吸道的症狀。這也是為什麼需要進行血液檢測的原因,因為我們日常吃近幾十種食物,很難靠自己判斷出在兩到三天間到底吃了什麼導致了過敏反應。
食物過敏的檢測技術非常重要,一般而言,我們認為使用免疫分析法進行檢測比較準確。有些檢測中心會購買國外的檢測晶片進行檢測,而國外的晶片使用自己的食物作為抗原,導致不適用在台灣族群。我比較建議使用會以台灣本地食物作為抗原的檢測技術,才可以得到真正的結果。
在IgG檢測中,我們發現台灣人常對四大食物過敏,第一名是雞蛋,第二名是牛奶,第三名是小麥,第四名是黃豆。這可能讓大家感到非常驚訝,因為這四種食物幾乎是我們日常飲食中天天接觸到的。這是因為IgG食物過敏檢測會反映出我們日常飲食中的食物攝取頻率。舉例來說,假如你有腸漏症或自體免疫傾向,或是本身免疫系統功能不佳,對於你越經常食用的食物,就越有可能引發IgG過敏反應。
像雞蛋這樣的食物,在過去幾十年被視為營養豐富的食物來源,因此在台灣許多人每天至少會吃兩顆以上的雞蛋。然而,當我們的免疫系統不良或腸胃消化功能不佳時,早晨起床後立即攝入這類蛋白質食物,容易因為消化不完全,引發免疫反應,身體就會產生抗體,…
...